1、莫尼茨絳蟲病
莫尼茨絳蟲病是由擴展莫尼茨絳蟲和貝氏莫尼茨絳蟲寄生于波爾山羊小腸內引起的疾病,常呈地方性流行。特別對波爾山羊羔羊危害嚴重,不僅影響生長發(fā)育,甚至造成成批死亡。我國分布很廣,廣大牧區(qū)幾乎每年都有不少羔羊死于本病,農區(qū)有局部流行。
病原擴展莫尼茨絳蟲帶狀,乳白色,長1~6米,寬16毫米,頭節(jié)有4個吸盤,無頂突和鉤。蟲卵呈三角形或圓形,直徑50~60微米,內含1個六鉤蚴的梨形器。貝氏莫尼茨絳蟲節(jié)片較寬,可達26毫米,蟲卵以四方形、六角形為多,直徑70~95微米。地螨是莫尼茨絳蟲的中間宿主。隨宿主糞便排出的孕節(jié)和蟲卵,被地螨吞食。六鉤蚴在地螨體內經40天左右發(fā)育為成熟的似囊尾蚴,波爾山羊吃草時將地螨吞入后,地螨被消化,釋放出似囊尾蚴,吸附于小腸上,經37~50天發(fā)育為成蟲。成蟲生存期2~6個月,過后通常自行排出體外。
流行特點1.5~7月齡波爾山羊羔羊感染率最高,隨年齡增長而感染率逐步降低。流行呈現(xiàn)一定的季節(jié)性,感染高峰一般在春夏季節(jié)。因地螨的生態(tài)習性,羊在清晨及雨后采食低濕地牧草或早春未開墾過的地埂嫩草時,極易吃到地螨而受感染。
癥狀與病變輕度感染不表現(xiàn)明顯癥狀。嚴重感染時,初期出現(xiàn)食欲降低,喜飲水,腹瀉,糞便中混有乳白色孕節(jié),繼后出現(xiàn)貧血,清瘦,皮毛粗糙,有的有抽搐和回旋等神經癥狀,后期常臥地不起,頭向后仰,常做咀嚼運動,全身衰竭而死亡。剖檢可見胸腔、腹腔有渾濁液體,腸粘膜、心內膜和心包膜有小出血點,小腸卡他性炎癥,有時擴張、膨氣或套疊、扭轉。
診斷在患病波爾山羊的糞球表面有黃白色的孕節(jié)片,形似煮熟的米粒。將孕節(jié)做涂片檢查,可見到大量特征性蟲卵。用飽和鹽水浮集法可檢出糞便中的蟲卵。結合癥狀和流行特點便可確立診斷。
防治常用的驅蟲藥物有:①氯硝柳胺,每公斤體重75~80毫克,一次口服。②硫雙二氯酚,每公斤體重80~100毫克,一次口服。③吡喹酮,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一次口服。
預防消滅地螨和預防性驅蟲是預防措施中的重點。結合牧場條件,播種高質量牧草,更新牧地,能使地螨減少或絕跡。畜群不在雨后的清晨和傍晚放牧,避開地螨孽生地放牧。畜群從舍飼轉放牧前進行一次驅蟲,放牧開始后宜間隔一個月左右時間進行二次“成熟前驅蟲”,堅持數(shù)年,效益明顯。
2、腦多頭蚴病
腦多頭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的多頭帶絳蟲的中絳期幼蟲腦多頭蚴寄生于波爾山羊等的腦或脊髓內引起的疾病。它是危害波爾山羊羔羊的一種重要寄生蟲病。我國多呈地方性流行,并可引起波爾山羊死亡。
病原腦多頭蚴為乳白色半透明囊泡,圓形或卵圓形,豌豆大到雞蛋大,囊壁上有集成簇的許多原頭蚴,大約100~250個,囊內充滿液體。波爾山羊吞食多頭帶絳蟲蟲卵而受感染,六鉤蚴鉆入腸粘膜,隨血流到達腦、脊髓中,經2~3個月發(fā)育為多頭蚴。犬吞食了含多頭蚴的羊腦或脊髓,多頭蚴吸附于腸壁上經41~73天發(fā)育為成熟絳蟲。
流行特點牧區(qū)或非牧區(qū),只要有養(yǎng)犬習慣,波爾山羊均可能感染,且一年四季都有感染的可能。
癥狀與病變感染后1~3周呈現(xiàn)體溫升高,類似腦炎或腦膜炎癥狀,嚴重者常引起死亡,耐過動物癥狀消失而呈健康狀態(tài)。感染2~7個月出現(xiàn)典型癥狀,呈現(xiàn)異常運動和異常姿勢。蟲體寄生在一側腦半球表面時,頭傾向患側,并以患側做圓圈運動,對側眼失明。蟲體寄生在腦前部時,頭低垂抵于胸前或高舉前肢步行或猛沖向前,遇障礙物后倒地或靜立不動。蟲體寄生在小腦時,知覺過敏,易驚恐,步態(tài)蹣跚,平衡失調,痙攣等。蟲體寄生在腰部脊髓時,后軀及盆腔臟器麻痹,最后死于高度消瘦或重要神經中樞受害。
前期有腦膜炎和腦炎病變,后期可見囊體或在表面、或嵌入腦組織中。寄生部位的頭骨變薄、松軟和皮膚隆起。
診斷在流行區(qū),根據其特殊的癥狀、病史做出初步判斷。剖檢病畜查蟲體確診。
防治施行手術摘除,但腦后部及深部寄生者則較困難。近年來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進行治療可獲得較滿意的效果。
預防預防本病應對牧羊犬定期驅蟲,排出的犬糞和蟲體應深埋。對野犬、狼等終宿主應予以捕殺,防止犬吃到含腦多頭蚴的羊、牛等的腦或脊髓。
3、血矛線蟲病
血矛線蟲病是由捻轉血矛線蟲寄生于波爾山羊等反芻獸的真胃、小腸內引起的,病原體致病力強,也常和其它毛圓科線蟲混合感染。世界性分布,我國遍及各地。波爾山羊群感染率可達70%~80%以上。
病原捻轉血矛線蟲呈毛發(fā)狀,淡紅色,頭端尖細,口囊小,內有一角質背矛,雄蟲長15~19毫米,交合傘發(fā)達,背肋呈“人”字形。雌蟲長27~30毫米,眼觀可見紅白線條相間,陰門位于蟲體后半部,有明顯的陰門蓋。蟲卵無色,殼薄,大小為(75~95)×(40~50)微米,內含16~32個胚細胞。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孵出幼蟲經蛻皮發(fā)育到帶鞘的感染性幼蟲,羊隨吃草和飲水吞食感染性幼蟲而感染,經3~4周發(fā)育為成蟲。
流行特點流行季節(jié)多在夏末和早秋。低濕牧地易傳播此病,在早晚放牧吃露水草或雨后的陰天放牧,更易感染。羊對捻轉血矛線蟲有“自愈”現(xiàn)象。
癥狀與病變急性型比較少見,以肥羔羊突然死亡為特征,死羊眼結膜蒼白,高度貧血。一般呈亞急性經過,表現(xiàn)顯著貧血,眼結膜蒼白,下頷和下腹部水腫,被毛粗亂,消瘦,精神萎頓,放牧離群,嚴重的臥地不起,常有大便秘結,或下痢與便秘交替。病程一般為2~4個月,陷于惡病質而死亡,不死亡者轉為慢性,病程長達一年左右。剖檢可見胸腔及心包有積水,真胃粘膜水腫,有小創(chuàng)傷和潰瘍,大量蟲體絞結成一粘液狀團塊,小腸粘膜卡他性炎癥。
診斷羊群中出現(xiàn)上述癥狀輕重不同的患者,便可懷疑本病,但確診須經糞便檢查蟲卵,并進一步做糞便培養(yǎng)檢查具有特征的感染性幼蟲,或對流行羊群,捕殺剖檢嚴重病畜檢出蟲體。
防治治療可選用的藥物有:兩硫咪唑,每公斤體重5~10毫克;左咪唑每公斤體重6~8毫克;噻苯唑每公斤體重30~70毫克,一次口服;伊維菌素每公斤體重0.2毫克,一次皮下注射。
預防采取定期預防性驅蟲,春秋季各進行一次,冬季驅殺粘膜內休眠的幼蟲,以消除春季排卵高潮,轉換放牧場地應進行驅蟲。不在低濕牧地放牧,夏季避免吃露水草。注意飲水衛(wèi)生,妥善處理糞便。
4、食道口線蟲病
食道口線蟲病是由多種食道口線蟲的成蟲和幼蟲寄生于腸腔與腸壁所引起的。有些幼蟲可在腸壁形成結節(jié),故又稱結節(jié)蟲病。世界性分布,我國各地普遍存在。引起波爾山羊生產力下降,甚至死亡,結節(jié)病變常影響腸衣加工而廢棄,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病原哥倫比亞食道口線蟲、微管食道口線蟲、粗紋食道口線蟲等寄生于羊的盲腸和結腸,蟲體口囊小,口緣有葉冠。頭端具頭囊、頸溝、頸乳突及側翼膜。雄蟲交合傘發(fā)達,有一對等長的交合刺。雌蟲陰門位于肛門前方附近,排卵器發(fā)達,呈腎形。蟲卵橢圓形,無色,大小為(73~89)×(34~45)微米。生活史與捻轉血矛線蟲相似,但其幼蟲進入羊體后,在腸粘膜形成結節(jié),而后返回腸腔,發(fā)育為成蟲。
流行特點感染率最高在春季和秋季。尤在清晨、雨后和多霧天氣放牧時易受感染。宿主感染系攝入被感染性幼蟲污染的青草和飲水所致。
癥狀與病變輕度感染不顯癥狀。嚴重感染時,引起波爾山羊羔羊持續(xù)性腹瀉,糞便暗綠色,含多量粘液,有時帶血,病羊弓腰,后肢僵直,腹痛,生長發(fā)育受阻,最后虛脫死亡。剖檢見在大腸壁上有很多結節(jié),結節(jié)直徑2~10毫米,含淡綠色膿汁,有小孔與腸腔相通,引起化膿性結腸炎。在新結節(jié)中可發(fā)現(xiàn)蟲體。
診斷與防治參照血矛線蟲病。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